6月16日,烈日炎炎,在安徽创新馆内,凉风习习、温度适宜。令参观市民舒适的冷气,并非由氟系统空调提供,而是来自于“地下”,来自于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地源热泵。“地源热泵系统其实可以说是能量的搬运工,也可以理解为把土壤当成一个容器、一个储热罐,夏季把大气中的能量储进去,冬季取出来。”负责该项目建设运维的合肥热电集团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育超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安徽首例区域能源项目,已运行三年,待完全利用后预期每年可节约标煤6.5万吨。
在地下120米深处埋管“换热”
合肥已经进入连续的高温天气,空调又成了重要的家用电器了,不少市民从手机APP上看着每日用电量蹭蹭地上去,可能有点心疼,但在合肥市滨湖区的文一塘溪津门小区,制冷费用则相对要省得多,且体感更舒适,因为他们利用的是新的制冷方式:地源热泵。
2019年4月,全省首个“绿色能源站”——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建成投运。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或城市中水等),既可供热,也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通俗理解,就是将土壤当做一个容器、一个储热体。”汪育超解释,地表2米以下的土壤温度相对非常稳定,一般在14-18℃,而地源热泵就相当于是一个“搬运工”,夏季将室内热量吸收,通过管道储存到地下土壤或地下水中,冬季再将热量“取”出来,实现冬季制热、夏季制冷。
整个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有点像“挖井”。汪育超介绍,为了能量交换有更好的效果,管道一般埋设在地下100米-120米之间,“太深,对管材要求太高,太浅的话能量储存受限。”
长江经济带适合利用地热能
自2000年前后,我国开始陆续有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基本规模较小。2014年,合肥市启动了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大力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这也是全国首批、安徽首例的区域能源项目。
“长江经济带,非常适合开发浅层地热,发展地源热泵。”汪育超解释,我省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供暖、制冷负荷基本相近。“土壤能量本身有限,我们夏天需要制冷,冬天需要取暖,这样夏天会向地下储存热量,冬天会取热量,有存有取,保持了地埋区域土壤能量的动态平衡。”
据其介绍,北方的浅层土壤温度在12-15℃,合肥则一般温度在18℃。在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运行三年来,其土壤温度一直保持18℃±1℃的动态平衡状态。
两季费用约等于锅炉单季费用
自2019年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建成投运以来,已有安徽省创新馆、安徽省美术馆、中科大金融研究院、安徽老年大学、滨湖环球广场、文一塘溪津门、蓝天花园小区等多个用户接入使用。“不像壁挂式空调那么干燥,更舒服一些,费用也明显节省了。”胡先生家住蓝天花园,对该地源热泵系统比较满意。
地源热泵*空调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空调系统,据介绍,它的制热量、制冷量和所消耗的电功率比值全年平均高于4.0以上,即输1千瓦的电量就能得到4千瓦以上的冷热量,制热能耗量较其他的采暖方式减少50%~70%,制冷能耗量较其他制冷方式减少40%~60%。
“流量计费,对于用户来说,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费用更加节省,体感更加舒适。”汪育超解释,家庭全年使用地热能来制冷、采暖的费用,约仅等于使用壁挂炉冬季单季采暖的费用。
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水的循环来传递能量,人体会感觉更适宜,且地源热泵所有部件基本都是埋在地下或安装在室内,保证了系统的使用寿命,也不会产生“热岛效应”。
四项目每年将节约标煤7.23万吨
地源热泵可全年使用,相当于全年、全天候空调。“地源热泵优点很多,节能、环保、可再生等。”汪育超介绍,“尤其在供暖领域,地热能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优点多多,但地源热泵也有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有埋管面积等限制。据介绍,使用面积超过1万平米的小区,埋管面积需在2000平米至2500平米。由于需要地下埋管、需要有绿地,所以建成区及老城区无法建设,只能建设在新区及规划中的城区。
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采用是“多能互补”的模式,以地源热泵为主,并有污水源热泵、冰蓄冷、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多能互补型能源利用方式,以使用面积500万平米为建设标准,目前签约面积已达200万平米。汪育超表示,与燃煤相比,该项目年节约标煤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9万吨、二氧化硫4800吨、氮氧化物2400吨。
除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已建成使用外,目前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能源站、骆岗公园锦绣湖能源站、北城龙湖能源站三个项目正在推进中,待这三个能源项目完成建成,四个能源项目将每年能为合肥市节约标煤7.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8万吨。(记者 汪漪 通讯员 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