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安徽省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及安徽省委、省*各项部署要求,进一步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积极推进“双招双引”,探索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奋力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获悉,2022年安徽省商务厅将着力推进全省国家级经开区和拟申请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的省级开发区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加快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助力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建设。
预计到“十四五”末,安徽国家级经开区营销收入将突破2.8万亿元,基本实现翻番,力争培育形成经营收入超千亿的经开区11家,规模超五千亿的经开区2家。
科技创新重要平台 对外开放重要阵地
记者从安徽省商务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3家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21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在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合肥经开区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10位、中西部第1位,利用外资单项排名位列全国第5位;芜湖经开区全国综合排名第13位、中西部第2位。
2021年,全省国家级经开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89.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9.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3.9%、22.2%,分别占全省比重为36.4%和20.5%。
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级经开区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长鑫存储、蔚来汽车、奇瑞智能网联“未来工厂”、惠科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在我省国家级经开区落户或投产。
国际合作产业园、自贸区是安徽开发区的“热词”。国家级经开区主动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以“区中园”方式设立了4家国际合作产业园。此外,全省共获批5家综合保税区,其中3家位于国家级经开区。合肥经开区、芜湖经开区分别启动安徽自贸试验区片区建设。
截至目前,累计已有5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国家级经开区投资设立了66家企业,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2.9%、38.8%。大众、大陆、采埃孚、庞巴迪等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的落地生根,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全省开发区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生态质量“底线”,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同时坚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物流信息、科技支撑、创业孵化、金融咨询、电子商务、商贸旅游、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进入以改革创新求突破、以转型升级求发展的关键时期。据了解,2021年安徽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5.56万亿元,增长23%。经营(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园区达到9家,2000亿元以上开发区达到4家。
据安徽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省商务厅将全力提升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贯彻落实商务部印发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2021 年版)》,引导国家级经开区找准差距不足,精准锻长补短,提高综合发展水平,推动我省排名靠前的国家级经开区继续争先进位。
同时,指导做好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培育和升级工作,编制印发《安徽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四五”发展规划》,及时总结推广新经验新做法,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如期完成。
此外,省商务厅还将加快提升园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探索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实施国际合作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工程,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产业园考评工作,加快推进10个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培育新增1~2个国际合作产业园,打造外资项目聚集地和特色产业形成区。
在对标对表长三角方面,省商务厅着重推动安徽重点经开区与沪苏浙开发区互动交流、合作共建,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支持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在安徽举办长三角开发区高峰论坛。
为让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安徽,省商务厅将持续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策链“多链协同”加优质高效*务服务的发展生态。
安徽省国家级经开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预计到2025年,安徽国家级经开区营销收入突破2.8万亿,基本实现翻番,力争培育形成经营收入超千亿的经开区11家,规模超五千亿的经开区2家。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力争在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争先进位,新增培育一批国家级经开区,数量继续保持中西部领先位置。
蜀山经开区: 瞄准共性打造平台 创优一流营商环境
安徽国家级经开区和重点开发区发展情况怎样?在对外开放、双招双引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面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的挑战,2022年一季度,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迎难而上,砥砺奋进,逆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7%,仅一季度,就已实现2017年的全年完成数,超过了2018年的半年完成数,实现2022年首季“开门红”。
蜀山经开区通过实施减税、缓税等“组合拳”,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确保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两不误。强化要素保障,当好企业“服务员”,是助推“开门红”的首要着力点。蜀山经开区工作人员化身“企业服务员”,通过微信、电话、上门服务等方式,及时摸清企业融资需求,向企业送去各类最新惠企*策。同时为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今年一季度,已开展4场融资对接活动及惠企*策宣讲会,特别是3月份,为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开展线上银企对接会,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融资服务不断档、不打烊。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已帮助辖区企业融资近4亿元。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是在蜀山经开区管委会的大力倡议并牵头成立的,距今已近两年,越做越实、越做越跨界,*策追踪解读和专家咨询指导已经是日常业务,从每月有逐步到每周有。标准制定推广、项目资源对接、新品应用推广等活动,则是越做越开阔,打造首批团体标准8项,建立了涵盖41家科技咨询机构、人才服务机构等在内的服务机构库,服务辖区企业节能环保产品进军长三角更大市场。现在,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已经达到近200家,与此同时,蜀山经开区的环境产业企业数量也攀升至170余家,而产业规模早已实现连续两年翻番,达到240多亿元,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国环境谷”越来越闪亮。
来到蜀山经开区,穿梭往来的国际物流运输车,标志着这里与其他产业园区的不同之处——对外贸易的新高地。自2020年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以来,蜀山经开区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省贸易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寻求转型之道的宝地、福地。蜀山经开区推动落地全省唯一的快递类跨境电商监管场所和全省唯一的国际邮关口岸——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从根本上做实了产业发展的根基,贸易企业翘首以盼的对外大通关、大通道近在咫尺。同时,蜀山经开区还发力制度创新,建成全省首创的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联通国外平台,为跨境电商初创企业、上升期企业提供国际化通关、物流、支付、供应链金融等服务,50余家跨境电商服务企业落地,业务商纷至沓来。2021年,仅9610、9710、9810三种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模式就实现清关428万单,相较前一年增长20倍以上。
在蜀山经开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公共产业咨询机构先后落地,面向开发区提供公共管理咨询、产业发展咨询、企业管理咨询。蜀山经开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另辟蹊径,注重招引社会公共智囊,从多维度支撑可持续发展。
据蜀山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招双引就是招力量、引未来,就是注入新力量、铸就新未来。
长丰(双凤)经开区:全力服务项目 建设稳步推进
“十四五”以来,长丰(双凤)经开区围绕长丰县“三主三新”主导产业,按照“亩均论英雄”标准,进一步加大战新产业、科技型项目、总部经济项目及外资项目招商力度,加强跟踪对接,促使在谈的重点意向性项目尽快签约落户。今年以来,新签约项目1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在园区淮南北路西侧的志邦家居“4.0智能工厂”项目,施工人员正在进行3号厂房静压桩作业。目前已完成压桩700余根,下一步将开展厂房地基承台施工。“我们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对进出项目工地人员落实行程码和安康码核查、登记、测温等措施,并定期开展施工人员核酸检测,确保项目施工有序进行。”合肥志邦家居项目工程师张国梁表示。
据了解,该项目新增投资14.8亿元,新增用地约160亩,主要建设4.0智能工厂、智能家居研究中心、办公研发、生活配套、志邦大厦等。
在平光制药综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开展基础梁浇灌施工。“项目3月11日开工建设,已完成仓库一基础梁浇筑。目前,施工人员正在抢抓晴好天气,开展综合车间二和实验生产车间的基槽垫层浇筑。”平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基建负责人陈军表示。
该项目占地约60亩,总投资5.98亿元,主要建设平光医药产业化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25亿元以上,年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
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长丰(双凤)经开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围绕促进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活动,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项目,确保项目建设出进度、出效率。截至当前,长丰(双凤)经开区在建项目28个,其中,2022年新开工项目4个,协议总投资24.07亿元。
肥西经开区:大项目陆续开工 打造“三大战新产业集群”
2022年3月31日,均胜汽车安全项目在肥西经开区正式动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智能生产中心、智能研发中心、智能物流中心等,项目一期计划2023年底投产,达产后年税收不低于8000万元,年产值不低于25亿元。
在肥西经开区,大众一汽平台项目已于2月份正式开工,力劲科技、安信立士、易事特、引江济淮总部等一批项目将陆续开工,园区内建设热潮涌动。
肥西经开区以打造“三大战新产业集群”为着力点,坚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着力构建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0亿元;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达到300亿元;“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5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30家;上市企业总数达6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培育省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家。
2021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1%,其中战新产业产值占比23.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36.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总数达184家;现有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9家,其中5亿元以上15家、10亿元以上5家;主板上市企业2家。
2021年新引进项目50家,协议投资额210亿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集聚三大战新产业,引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项目7个、智能制造项目7个。实际到位外资18047万美元。全年服务调度拟建产业项目42个,在建产业项目23个,落实“拿地即开工”机制,宁波华翔、一汽大众平台、均胜汽车安全等项目快速开工建设。
肥西经开区不断加大战新产业和自主创新培育力度,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7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6家,年度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家。目前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1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绿色化家电、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上一篇